一个APP应用真的能给异地恋的情侣带来抚慰么?
在APP的时代,当然也少不了社交APP,各种各样的社交APP给情侣们带来了更加紧密的联系,但是对于异地恋呢?一个社交APP真的能带来抚慰么?
对于北上广深的人来说,单身跟异地恋的人更加多,所以说异地恋这种情况在现在这种社会来说并不少见,特别是情侣间异地恋如果可以坚持到最后会成为一段佳话。然而对付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速度,于是APP开发公司们开始琢磨着如何利用APP来解决情感问题。
其实情侣应用虽然早就不是什么热点,但每个APP应用都大同小异,目标也很一致:
1、记录两个人的生活
2、传达两个人的情感及思念,保持信息同步
与此相反,之前爆出一个人人网应用,称之为“分手神器”,其中一项功能就是把两个人共同的一些 Feed 删除。让人感叹,数字时代的爱情如此脆弱,一丝一点都可以快速储存和删除。不免开始思考情侣类产品究竟是怎么样一种形态?
情侣类应用需要“连接”还是“阻断”
要谈论情侣应用,不得不先谈“爱情”,爱情中的双方需要大量的沟通。情侣应用做得多么完美都不能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:有效地沟通。这里的有效沟通并非只是各自在屏幕的对面展示自己的生活,更是实实在在的 Face to Face,感受对方的情绪、神情、声调甚至是眼神。假设因为爱情的力量,所以成就了许多异地情侣,而他们在艰难的前互联网时代通过攒话费单的方式表达爱意,但一直无法做更多的沟通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这就为情侣应用提供了一个理由:并非为爱情而生,而是为消解距离带来的情感反差。
正是如此,对于情侣类应用来说,并非是“连接”或“阻断”的功能,而是对于互动的辅助——删掉 Feeds、发布 Feeds,这些功能与其说是加深情感,不如说是数字时代的信息枷锁。就好像《惊天魔盗团》片尾在大桥上出现的情人锁,锁上了就表达永不分开的承诺;等到分手时,这个锁却已经找不回钥匙。所以,单方发了不行,单方删了不行,就必须两个人互动才行。就像首打情侣应用概念的 Pair,必须两个人同时触摸界面,才能感受到那呼应的振动反馈。
前有 Pair 的“触摸振动”,后有 Realtouch 制造快感体验。如何满足情侣之间的互动,还真是大难题。让人想起国外一个有趣的大脑试验:1954 年,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?奥尔兹和米尔纳通过微电极刺激小鼠下丘脑,当小鼠学会按压给予此处电刺激的杠杆时,它就会不断地按压以获得刺激。不过,情侣应用并非是那个电流按钮。
如此看来,简单的情侣应用就好像网络上开垦了一块共有的自留地,相互交换点生活……不过,视频、电话等通讯方式早已经满足这样的需求;看来,情侣应用的春天应该还是可穿戴式设备。
互动是所有社交应用都会面临的问题,更别提情侣应用。不管是利用手机传感器,还是可穿戴式设备,其实都是在互动上下功夫。情侣之间的互动可以简单分类:
1、消解信息鸿沟,即分享各自的生活体验(当然也包括隐藏部分生活的需求)
2、消磨时间,维持感情,即每天的情侣时间
3、消解孤独感,即找到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出口
前两者都可以通过 Feeds 甚至是视频等方式解决,第三点却是难点——毕竟“感同身受”并不是像嘴上说的那么简单。大部分的情侣应用都集成了 IM 功能、信息流等功能,却在“感同身受”上始终做不到。或许情侣之间并非是长期的异地关系,而是短暂的异地关系,那么情侣应用的价值在哪呢?
成为短暂别离的缓冲工具?不管是一个月,还是半年,甚至更久,情侣面对面的时候还需要用情侣应用吗?断断续续的信息共享反而没有沉淀的价值。如果需要记录两个人的共同生活,不管是否面对面都记录其中,难免有点古怪——最后,这些信息的价值都变成了回忆时的那一丁点引子。
为长久别离维持情感?如果是长久的别离,大部分人估计都难以通过APP应用满足第三个互动需求:如何消解孤独感。同理,沉淀的 Feeds 要么成为回忆过去的引子,要么就是删除的命运。
对于情侣应用来说,沉淀信息必不可少,但这些信息很难再发挥作用,要么成为日记,要么被删除。就好像每天上班见不着面的情侣,通过冰箱前的便利贴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的关爱,只是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和对方互动而已。因此,情侣之间最需要的是有效互动,但情侣应用很难做到这一点。大部分应用都成为了一个情侣生活日记,这就是目前市场上情侣应用的定位。从产品角度来看,这些应用对于用户来说,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,并不尽如人意;但从商业价值来看,通过这些情侣的数据倒是可以做一些数据挖掘,集成一些基本的生日提醒、礼物赠送、机票优惠提醒等 O2O 的服务。例如获得情侣的地理位置之后,可以通过后台计算两地的机票什么时候最便宜,推荐购买。